蜻蜓的耳朵长在哪里

小编:bj03

蜻蜓的耳朵长在哪里

蜻蜓的耳朵长在胸部,蜻蜓是食肉性昆虫。它们捕食苍蝇、蚊子、叶蝉、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蜻蜓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蜻蜓点水”是蜻蜓将卵产在水中的生物学特征。其幼虫(稚虫)生活在水中,生活期因种类而异,蜓类一般为2年,有的长达了3至5年。可以用来监测环境污染,有药用、食用、观赏价值。

蜻蜓的耳朵长在哪里

在胸部

蜻蜓简介

英文名:dragonfly 。亦作darner、devil&'s arrow或darning needle。

蜻蜓目(Odonata)差翅亚目(Anisoptera)飞行的捕食性昆虫,极常见於全世界各地的淡水生境附近。豆娘有时亦称为蜻蜓,因为两者皆是蜻蜓目的成员。差翅亚目2,500种蜻蜓的特徵是身体很长,有2对网脉交织的狭窄膜翅,翅膀常为透明状,可能有颜色标记。不像豆娘,蜻蜓的成对前翅和后翅外形并不相同,栖息时双翅伸平,而非彼此呈垂直状(极小的蜓科〔Epiophlebiidae〕例外)。蜻蜓体格比较强健,通常是比豆娘有力得多的飞行生物。蜻蜓拥有巨大而突出的双眼,占著头的大部分,有些蜻蜓的视界接近360度。

蜻蜓目(Odonata)所有昆虫的通称。包括人们熟悉的蜻蜓、豆娘。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於捕食)。腹部细长。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一般在池塘或河边飞行,幼虫(稚虫)在水中发育。捕食性,成虫在飞行中捕食飞虫。食蚊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但食性广,所以不能靠它专门防治某种虫害。已知种不超过5,000种。世界性分布。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从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若虫称为稚虫,完全水生,形态与习性与成虫完全不同。各种的稚虫形态差异极大。以鳃呼吸。常静息不动,猎物靠近时方射出能缠卷的唇以捕捉之。发育过程中蜕皮8∼15次,蜕皮次数在种内与种间均有所不同,无蛹期。从卵孵出后数分钟,第一龄稚虫的鞘状表皮即裂开,释出蜘蛛状的第二龄稚虫,早龄稚虫取食小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生动物;后期稚虫食摇蚊幼虫、水生甲虫和螺类,甚至小鱼。翅芽在早期出现,随著蜕皮次数的增多而长大。稚虫到最后一龄时,体内已形成成虫的器官。几天后稚虫爬出水面,蜕皮而露出成体(羽化)。最大的蜻蜓通常在日落后离水,日出前起飞,所以很少见到其羽化。较小的种类在白天羽化。

刚羽化的成虫体软,生殖系统不成熟,色泽尚未完善。其最初的活动之一为飞离水域。成虫的生活分两个阶段∶一为生殖前期,约2天∼2周,随种类和气候而异;另一为生殖期,约1∼6周。在第一阶段时积极取食,远离水域。第二阶段开始於性成熟时期,此时蜻蜓飞到交配的场所(通常是可以产卵的池塘、河流)。雄体到达稍早,沿著河岸或水面占据一定位置,并如鸟类一样保卫其领域,驱逐其他侵入的雄体。若有雌体飞近或飞入该领域,则雄体便试图与之交配。少数种类在交配前先有求偶炫耀。

蜻蜓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及繁殖方式

蜻蜓的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包括:头部、复眼、咀嚼式口器、翅膀、触角、腹部、足部和尾部。

其中,复眼和咀嚼式口器在头部上;翅膀分为翅结和翅痣两个特殊结构;蜻蜓的触角很短,呈刚毛状,上面分布了许多感受器。

蜻蜓体长 20~150毫米,颜色艳丽,头大且转动灵活,复眼,面部下面有咀嚼式口器。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腹部圆筒形或扁形。足接近头部,细长。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

扩展资料

蜻蜓的常见类别:

1、红蜻蜓

红蜻蜓是常见的蜻蜓之一,腹长约3厘米,后翅长约四厘米。成熟雄蜻蜓体色为朱红色,翅膀透明。雌虫则为黄色。分布于中低海拔地区,主要出现在4~12月份,常在水域附近的草丛附近活动。

2、黄蜻

黄蜻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蜻蜓,雄性身体红色,雌性则是黄色。雄性身体比雌性坚硬些,羽化后的黄蜻颜色很浅,雄性黄色,但是过短时间则变为深黄色接近红色,头部深红色。而雌性刚羽化时则是浅黄色,过段时间才会变成黄色。

3、碧伟蜓

碧伟蜓是全国各地常见的品种之一,性胸部黄绿色,具黑点,身长75毫米,翼展110毫米,单翼宽18毫米,头7毫米,身13毫米,尾55毫米,另外有大型的体长可达9厘米,小型的变异只有6厘米。

以上就是关于蜻蜓的耳朵长在哪里的全部内容,以及蜻蜓的耳朵长在哪里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