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由来,青岛水清沟的由来

小编:bj03

青岛的由来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青岛水清沟的由来

水清沟村位于四方区的北部,在四流南路中部的路东侧,东接小水清沟村,南倚北岭到大山村,北连盐滩村 、沙岭庄,西至孤山村,是一个古老的大村。该村建于明万历初年,因村南大槐树下有一泉眼,水清而畅流不息,近处有几条水沟,故名水清沟村。

青岛乌衣巷由来

青岛乌衣巷的得名有很多说法。第一种说法,乌衣巷曾是东吴时期的禁卫军驻地,由于军士悉穿乌衣,由此得名乌衣营,后改乌衣巷。第二种说法,东晋时期王谢两家居住于此,而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尊贵,所以得名乌衣巷。这种说法在南京民间广为流传。

2、第三种说法:来自南宋时编纂的《六朝事迹编类》,称刘禹锡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乃是误笔,原是“旧时王榭堂前燕”。南京曾有个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为业。海船失事,他误入乌衣国,娶妻生子。后来,王榭独自返回故乡南京,为了怀念乌衣国的时光,便将所住的巷子更名乌衣巷。

青岛胜利桥由来

胜利桥原址处原有一漫水桥,通行能力不足且大水漫时无法通行,于是在1973年8月施工建设新桥,于1975年8月1日建成通车。因它的建成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故名为“胜利桥”。

今日的“胜利桥”是2001年拆除重建的,但桥名未改。

城阳路名的由来

城阳区道路命名,是按照吉祥佳言的原则命名的,其中南北走向道路12条,以“江山长春”、“中华绵绣”、“文明富强强”、“国泰民安”四个词组加“城”字命名。如:江城路、山城路。

东西走向道路12条,以“明德正和”“崇文兴礼”“春艳秋硕”三个词组加“阳”字命名。分如:明阳路、德阳路。

即墨这名字当时到底是咋起的啊


“即墨”名称之来由:即墨,应读作节墨。墨,墨水是也,筑城于墨水之上(墨水穿城而过, 说文解字“即”而非“临”墨),故谓之节墨。其字之演变,常见於古籍,例:《管子·弟子职》:左手执烛,右手执卽(音擳)。《周易》:节饮食。参见齐国“节墨之法化”五字刀币、说文解字注“即”和“节”以及相关金文之“即”和“节”(金文文献集成)。
呵呵,具体可参见下面的链接。

即墨之前就是青岛的吗?即墨以前是属于哪个市的?


东周到春秋时期即墨为少数几个世界超级城市,战国时期设郡县,西汉时期设胶东国,国都即墨,辖胶东半岛大部,东汉至1891年青岛建制之前,青岛大部分地区属于即墨县管辖,1939年6月日伪政权将即墨县划属青岛市,设“即墨区”。1941年,国民党领导的即墨县政府在莱阳成立。1942年9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于即墨县西北部的堤前村(今属移风店镇)建立。1943年8月,大致以青(岛)烟(台)公路为界分为两县,路西地区为即墨县,路东地区为即东县,分别建立民主政权。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解放战争时期,即墨县、即东县属民主政权专区。建国初期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属莱阳专区;1958年10月,改属青岛市;1961年3月改属烟台专区;1978年12月,改属青岛市;1989年9月,撤县建市,仍属青岛市。1986年青岛成为计划单列市,中国银行山东分行在青岛成立,中国银行即墨支行为处级单位,辖制莱西平度两市。

以上就是关于青岛的由来,青岛水清沟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青岛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