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由来,漳州人的祖先

小编:bj03

漳州由来

福建全境,包括今漳州境域,以及北至浙、赣南疆,东南至广东潮、梅一带,周时为诸多闽族居地。黄河流域人民称它为“七闽”地。七闽地北与越国毗邻。吴越战争,越灭吴后,楚又灭越。越亡,越人大规模逃入闽地,遂形成以著名的越人为标志、以土著种族为基础的闽越族部落。

秦始皇二十五年即前222年(另说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前214年),“秦已并天下”后,把闽越故地划为闽中郡,今漳州境时属闽中郡,为正式纳入中央版图之始。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地增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今漳州境北属晋安郡晋安县,南属东官郡(析南海郡地立)。晋义熙九年(413年),分广州东官郡立义安郡,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5县。今漳州南境属义安郡绥安县(县治在今云霄县境内),北境仍属晋安郡晋安县。

1985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溪地区建制,升漳州市为地级市,原县级漳州市改为芗城区,建立市管县(区)的行政体制。当时漳州市辖龙海、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南靖、长泰、华安9县及芗城区。

漳州人的祖先

漳州是在唐朝大周武则天时代才建制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及他父亲陈政带部进漳,所以现在的漳州人很多都是陈旧部的后代。陈元光的儿子还成立了第一个公办学校——松洲书院。

漳州是什么时候建洲的

公元686年)武后准陈元光将军请建漳州漳州是一座古老而美丽富饶的城市,福建第二大河九龙江贯穿全境,古人称誉漳州“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尽长春之意”。漳州位于福建省最南端,西起博平岭,北靠戴云山,东南濒台湾海峡。全市面积12607平方公里,东南与厦门市相连,东北与泉州市衔接,西北同龙岩地区接壤,西南和广东省毗邻。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最高气温37.9℃左右,最低气温3.8℃上下,平均气温21.4℃,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000~1700毫米之间。海岸线长达680公里。

漳州古城发源

漳州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为“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西顾,山川形胜极佳”,唐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从漳浦李澳川徙至龙溪县登高山(今芝山)下桂林村现址。宋咸平二年(999年),漳州挖掘濠沟环抱子城。祥符六年(1013年)又对古城进行改造扩建,加设西濠,又于西南隅凿水门,接潮汐,通舟楫,竖木栅,围长15里。嘉庆四年(1211年)开始用石块砌东门墙,高17级台阶,长约500丈。绍定三年(1230年),再砌西、南、北三面墙,石阶20级,高约1.7丈,总长2500多丈,并筑谯楼、哨所,共设7个城门。元至正二年(1366年),拆除旧城墙,将东、西、北三面城墙缩入,重新砌石筑墙,周长缩至2173丈。明初,再度修复时加筑女墙、谯楼。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城墙,再建敌台、望楼和城顶谯楼,接着又建起了一直作为古代漳州标志性建筑的威镇阁(俗称八卦楼)。清顺治、康熙年间又先后多次重修。

历史上漳州城是闽西南汀漳龙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粤广往来京畿必经漳州,因而城市发展较为迅速,明清时民间有城内“九街十三巷”的说法。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正式取消“海禁”,在月港(今龙海海澄)开设“洋市”,在月港的辐射带动之下,漳州城经济繁荣,成为“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的商业和手工业城市。

民国七年(1918年)五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兴师援闽,主政漳州并建立“闽南护法区”。按照三民主义的建国方略提出“提倡新文化,建设新社会”的口号,成立工务局,1919年4月起历时一年半,进行了拆城墙、拓街道、辟公园、筑堤岸、建码头、修新桥、开公路等大规模市政建设,使漳州城迈入了现代城市的门槛。漳州旧府衙及后花园辟为“漳州第一公园”,1927年1月更名中山公园,成为福建省历史最悠久、最具“中山元素”的中山公园。当时共有35条街道进行了拓宽取直、铺设路面,始兴南路(古称新府路)就是拆古城墙的石料铺砌而成,是现存唯一的百年石板路;共和路(古称旧府路)、博爱道等一些具有现代民主色彩的街道名称就是由那时起命名并保留至今。在改造道路的同时,沿街两侧建筑同步改造成二至三层的楼房,整齐中富有变化,并且延安南路、香港路、青年路等还建成了“五脚距”(骑楼)式“竹篙厝”,赋漳州城市面貌以强烈的地域特征。时至今日,漳州古城的建筑和人文底蕴还都集中展示出早期民国的风貌,给人一种时光倒流回到民国时代的“错觉”。

以上就是关于漳州由来,漳州人的祖先的全部内容,以及漳州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