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由来

小编:bj03

井的由来

井字始见于商代。传统认为甲骨文的“井”字模拟的是木料或石料围起来的井栏杆,当中空为井口。西周以后,“井”字当中多出一圆点,指井中有水,也可能表示汲水用的桶或罐子。有人认为,“井”字是商周奴隶社会时“井田制”的产物。奴隶主为了便于管理,将一里见方的土地,划为九个区,形状像“井”字。每区约一百亩地,八家各占一区,负责耕种收获。当中那一块为公田,劳务由八家共同负担。而在公田中央,掘有水井供八家灌溉农田,人畜饮用。河还有人认为,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遗址的一口水井来看,外围近圆形,里面是一个方形竖井。先民取用坑中的水,当坑内水源枯竭时,就在坑内向下挖成一竖井。为了防止井壁坍塌,挖井前先民先在坑中打入四排木桩,组成一个方形桩木墙,然后将排桩内的泥土挖出。排桩内顶还套了一个方形木框,其外观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画的形象。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现的两口水井底部也发现了木质“井”字形方框结构。由此可见,“井”字模拟的应是这种用于加固的水井方框支架,也即后来文献所称的“井干”。这个“井”字就像从很高的位置俯视下去看到的井底。西周中晚期,不加饰点的字形和加饰点的字形曾出现过分化写词的趋势,但最终没能成功。仅有一点之差的繁简二体却并行至东汉。汉代隶书开始右部一竖改为一撇。楷书从简,取中间无点的形式为规范。

白马井镇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据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军队南征交趾到此,兵饥马渴。当时有一匹白马用蹄踹掘旁边草地,顿时甘泉涌出,解除饥渴之虑。后人在泉地掘井,定名为“白马井”,又称“白马涌泉”。
1932年,(民国21年)白马井为儋县第五区区公所驻地。
解放初期属儋县第二区,后改为第八区。
1958年与新英镇合并,成立白马井人民公社,1961年新英分出。
1981年,取消公社体制,恢复为白马井镇。
2002年,松鸣乡(除新地村外)、白马井镇合并,设立白马井镇。



白马井古迹介绍


此词条为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白马井镇 - 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距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52公里。白马井古迹主要景观有白马涌泉、清朝进士黄河清墓、伏波将军庙、文峰塔等。汉代英雄马伏波将军南征时,因将军的白马用蹄刨沙涌出清泉而得名。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位汉代英雄而造伏波庙设伏波井,于是,白马涌泉和伏波将军庙便成了旅游胜地。



白马井古迹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白马井古迹在隋唐时就有文字记载,抱驿都旧志云:后伏波将军乘白马刨沙得泉,因为井去海涛才四十五步,其味清甘,乡人于井上立伏波庙。又云:唐懿宗咸通五年,命辛传李四将部兵过南滩港,适渴其白马澌啖跑沙得泉。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大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1961年游览考察白马井时写的《白马井港》诗,在诗序中有段关于古迹的考证的文字:在港口附近,闻迹有井,有祠祀伏波。传说伏波将军来此时,有白马蹴地得泉,凿井因名“白马”。此望文生训之说耳,实则白马即是伏波,古无轻唇音,伏读如白,波马音亦相近。由此古音,可断定伏波将军确曾前来儋耳。唯不知系路伏波抑马伏波耳。苏东坡 《伏波调记》云:“汉有两伏波,皆在功德于岭南之民。前伏波,邳高路侯也。后伏波,新息马侯也。……古今所传,莫能定于一”。东坡生于九百余年前,已难“定于一”,今则更难定矣。



以上就是关于井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井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