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蛋由来

小编:bj03

立夏蛋由来

南通民间传说,早先天上有个凶恶的瘟神,平时爱睡懒觉,直到每年的立夏节,才苏醒过来,带上一只瘟疫的口袋,溜到下界播疫作祟。凡是被它染上病的,就是“疰夏”。

于是,孩子的母亲们哭哭啼啼,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保佑后代。女娲娘娘知道此事后,就去找瘟神说理。娘娘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你去伤害他们。”瘟神知道女娲娘娘法力无边,不敢跟她作对,说:“不知娘娘有几个嫡亲孩童在下界?”娘娘笑道:“这样吧,我立夏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你认谁记号,干万不得胡来。”

这年立夏那天,瘟神醒来,背起疫袋,又急冲冲来到下界,但是从早跑到晚,见到的孩子胸前都有个网兜,不敢动手,最后瘟神精疲力尽,气呼呼地累死在路上。

瘟神死后,孩子们也就把挂在胸前的蛋吃掉了。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感谢女娲娘娘的大恩大德,以后每年立夏,家家户户都煮蛋给孩子们吃,立夏吃蛋的风俗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立夏蛋的来历 立夏蛋的传说介绍


1、立夏孩子们参加“斗蛋比赛”,孩子们手拿彩蛋,逐个斗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胜。5月6日是立夏,斗蛋习俗在江浙一带很流行,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平安度夏。立夏为什么要斗蛋?斗蛋,是把鸡蛋、鸭蛋煮熟了以后,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相撞直到一方撞破壳为止,最后胜出的就是“蛋王”,而斗破的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下肚了。现在想想,觉得挺傻的,但当时真是乐趣无穷,可能是现在的小孩子不能理解也享受不到的快乐吧。

2、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每年立夏都会吃蛋,还要把蛋放到五颜六色的网兜里带到学校去“斗蛋”。

3、其实“立夏斗蛋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关于立夏,有一句谚语:“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

立夏为什么要吃蛋


那是跟女娲娘娘的传说有关,相传女娲娘娘捏造好人后,发现人们在地上再生育出小孩的时候,各路瘟神都来祸害这些小孩,女娲娘娘看在眼里,觉得这些瘟神也敢来祸害她的子孙,觉得很生气,她设法最后战胜了这些在各地散布疫病的瘟神。


但是为了避免再让百姓们受害,她告诉百姓们:以后每到立夏这一天,大人必须吃蛋,而小孩的胸前也要挂着各种煮熟的蛋,这样就可以避开瘟神再来捣乱了。


果然百姓听了女娲的话后,每当立夏的时候吃了蛋,小孩胸前挂着蛋,大家都安宁度过了立夏时瘟神的打扰。后来“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症夏”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立夏吃蛋的风俗由来


每到立夏这个时节,人们都会吃煮鸡蛋或者是咸鸭蛋,但是因为人们认为在这一天吃鸡蛋,能够强身健体。而且鸡蛋原本就是圆形的,人们又觉得在这一天吃鸡蛋寓意着一切圆满。


每个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有更多的书城和更好的安排,所以吃鸡蛋就变成了人们所喜爱的一个习俗。这样的习俗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渐渐的变成了一个传统。


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四月鸡蛋贱如菜”,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从此,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鸡蛋溜圆,象征生活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平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是说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消瘦等苦夏症状。



“立夏吃蛋”的相关说明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也有一种说法:立夏吃东西最补,吃一只鸡蛋相当于吃一只鸡。立夏后,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容易疲乏。吃红枣鸡蛋,是为了补充体力。这个说法,倒是和中医理论契合。


中医认为,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生病吃鸡蛋可以帮助恢复体力。以前生活条件不太好的时候,红枣鸡蛋很难吃到,吃一个立夏蛋,既是辛苦劳作前的犒赏,也是对平安和丰收的企盼。


以上就是关于立夏蛋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立夏蛋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