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简介
小编:bj03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的由来简介
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扩展资料: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节气特点与祖先信仰、祭祀文化衍化成清明祭祖节日,清明祭祖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风俗。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的来历
& & & & & &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仿效,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扫墓。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 & & &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而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 & & & 总结:
& & & & & &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仿效,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扫墓。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所以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简要概括清明节的由来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简单概括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由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
您好,我就为大家解答关于简单概括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由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2、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3、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4、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5、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6、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7、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8、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9、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10、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11、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12、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13、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14、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15、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16、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17、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18、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19、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20、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21、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22、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23、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24、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25、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26、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27、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28、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29、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30、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31、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32、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33、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34、故谓之清明。
35、”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36、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37、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38、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39、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40、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41、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42、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43、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
44、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45、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46、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47、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48、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49、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50、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51、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52、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53、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54、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55、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56、 --------------------------------------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57、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58、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59、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60、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61、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62、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63、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64、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65、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66、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67、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68、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69、故谓之清明。
70、”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7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72、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73、“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74、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75、 & & &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 & &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76、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77、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78、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79、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80、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81、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82、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83、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84、 & & &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85、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86、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87、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88、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89、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90、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91、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92、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93、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94、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95、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96、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 &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97、 & & &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98、 & & &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99、 & & &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100、 & &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101、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102、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103、 & & &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105、 & & &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106、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107、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108、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109、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110、 & & &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111、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112、 & & &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113、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114、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115、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116、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117、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118、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简介的全部内容,以及关于清明节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本文链接:http://www.afey.cn/zhbk/22050.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相关文章
-
运动会的由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历程
综合百科运动会的由来公元前884年,古希腊爆发战争各地战火连绵,瘟疫成灾、农业歉收。希腊平民非常渴望和平,怀念当年的那种庆典活动。于是奥林匹亚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国王联络其...
-
龙山的由来
综合百科龙山的由来龙山文化最早因山东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被人们发现。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于距今4900年至4100年前。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
-
魔鬼的由来
综合百科魔鬼的由来犹太教与基督教中的魔鬼来源于犹太圣经,也就是基督教的旧约。原文的意思是毁谤者,也指撒旦,在圣经中是一个与上帝对抗的大能的灵体,也是当前人类世界的统治者...
-
廉的由来
综合百科廉的由来1、源于嬴姓,出自黄帝玄孙大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根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姓纂》的记载:“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2、源于维吾尔族,...
-
酉字怎么读
综合百科酉字怎么读酉字念yǒu。酉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意是酒器,引申指酒,又引申指成熟(即《说文解字》所谓的“就也”),后借以表示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又可以表示十二生...
-
琵琶的由来,琵琶的起源及发展还有所有的琵琶
综合百科琵琶的由来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
-
邵的由来,萧山所前越王村的由来是什么
综合百科邵的由来邵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
-
西河的由来
综合百科西河的由来1、据战国时期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夏朝第六个国王胤甲(别名孔甲)即位,建都于西河。《古史纪年》中引孙之绿说:“西河,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封其弟康叔...
-
上虞的由来
综合百科上虞的由来秦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上虞县。据传,上虞县是虞舜后代的封地,地名虞宾。据《太康地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
-
彧怎么读
综合百科彧怎么读彧念yù。彧基本字意指有文采;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教养;还有茂盛的意思;古时用于人名。出自《尚书大传》卷一下:“夏伯之乐,舞谩彧,其歌声比中谣,名...
-
烧仙草的由来
综合百科烧仙草的由来烧仙草使用仙草制作而成,所以称为烧仙草。最早中国台湾苗栗县九华山人发现将仙草直接烧煮冷却后,会变成果冻状固体,且口感清爽,后做法传播到福建,广东一带...
-
李白的由来
综合百科李白的由来李白的父母给他取名李白是缘于她母亲的一场梦,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
-
唐诗的由来
综合百科唐诗的由来1、“诗”在唐朝发展到顶峰与当时的文化特征以及社会规则分不开。唐朝以前,南朝士族生活优越,偷安成习,他们以能做五言诗为荣,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因此“...
-
网名男生霸气冷酷好听
综合百科网名男生霸气冷酷好听早茶月光、载笑载言、暮烟疏雨之际、飘零孤絮、转圈圈、萧萧暮雨、舀一瓢月色、桃花散漫、一杯红尘、追梦者、穿过眼瞳的那些明媚阳光ゝ、北斗星光、绿...
-
越剧的由来
综合百科越剧的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