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孔子把老子比作老师是说自己

小编:bj03

孔子把老子比作老师是说自己

1、自己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

2、自己只在一定的方面和领域有所建树,对其他的却一无所知。

3、自己只是专心研究某一方面或领域,对其他的却一窍不通。

4、人要学会谦卑,懂得自己的不足并虚心请教。

5、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会是什么都会的,不断地学习是求知的根本。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孔子说老子是他的老师,出自《史记》的记载。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公元前518年,孔子到周都洛邑问道于老子。在一个庙前,孔子指着庙门旁一个铜制的金人问老子:老师,这个金人背上刻的“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是何意?

《史记》

老子说,话说得太多,会导致事情失败;事情做得太多,引来的祸患也会多。所以,最聪明的商人,并不向外显露自己的财富。内心有大智大德的人,并不向外显露自己的智慧和道德,所以外表看起来是普通的。你应该多学学这句古人留下来的名言,不要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去掉骄傲之气,去掉对功名的贪心,这样更有利于成就你的事业。

孔子回到家乡后对弟子说:老子的智慧高深得令我难以理解。他简直象天上的龙一样,我与他相差很远。老子真是我的老师啊!

孔子经常思考老子的教诲,变得比以前更内敛、深沉,更加成熟。

把孔子和老子的学问进行比较,孔子确实比老子还有相当的距离。

老子《道德经》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大概意思是说,没有“道”的人才讲德,没有德的人才讲仁,没有仁的人才讲义,没有义的人才讲礼。

孔子的学问是以“仁义礼”为核心,是处在仁义礼的层次上,老子讲的“德”和“道”的学问他还没有达到,所以对老子的大道之理必然难以理解。

孔子向老子问道画像

晋朝道学家葛洪说:“道者儒之本,儒者道之末”。老子庄子代表的道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本源,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发展出来一个分支,道家思想包容着儒家思想。老子的学问已经追溯到世界的本源“道”,孔子只追溯到了“仁”的层次,与老子相差很远。

老子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就是说,最善于经商的人,从不向外显露自己的财富。真正的大德之人,从不向外显露自己的道德。所以,外表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人。像这样极富哲理的辩证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很多。而在孔子的《论语》中却很缺少,这也是孔子与老子的差距。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把“仁义礼智信”运用到自身的生活中,追求成为一个高道德之人。而老子讲:“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就是说,下德之人才不断地追求成为高道德的人。而不想培养自己的道德,平时不讲仁义礼的人,才是上德之人。

作为一个积极追求成为高道德之人的孔子,只相当于老子说的下德之人。

老子《道德经》讲:“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做学问的人每天都会增加知识学问。但修道的人每天都会减少做事情。把做的事情减得越来越少,到最后什么也不做了,就达到了无为(没有作为)。无为将会无所不为。

《道德经》

孔子向各地的很多名师去学习,总想着增加学问,是处于为学日增的阶段。但是修道的人做的事会逐渐减少的,为道日损的阶段孔子还没有达到。

老子《道德经》被当时的诸子百家共同景仰,纷纷学习,被有些学者称为“万经之王”。理解了老子大道之理的人,对孔子、墨子、韩非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的学问,自然就都能看得明白。因为老子《道德经》可以称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孔子把老子比作老师是说自己的全部内容,以及孔子把老子比作老师是说自己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