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伐秦有几次

小编:bj03

六国伐秦有几次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齐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参加这次联军的据《史记》的《秦本纪》、《楚世家》皆有齐国,《六国年表》无齐参战、故一般认为只有五国,实应有齐参加,应为六国。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

公元前242年,各诸侯国担忧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不能遏制,于是互相订立盟约,联合起来讨伐秦国,并让楚考烈王担任六国盟约的首脑,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曾一度攻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境内

六国伐秦有几次战役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齐六国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参加这次联军的据《史记》的《秦本纪》、《楚世家》皆有齐国,《六国年表》无齐参战、故一般认为只有五国,实应有齐参加,应为六国。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由于联军组织不严密,故被秦军击败。

公元前242年,各诸侯国担忧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不能遏制,于是互相订立盟约,联合起来讨伐秦国,并让楚考烈王担任六国盟约的首脑,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曾一度攻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境内),秦国倾全国之兵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

山东六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

山东六国为了遏制西方强大的秦国的崛起,曾经先后多次联合在一起共同去合纵伐秦,而最后一次伐秦就是蕞之战。那么秦国为什么会成为山东六国的眼中钉呢?这是因为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便是日益强大,秦国在向东连败山东六国的霸主国之后,便是成为了山东六国心中的一大隐患。因此山东六国也是在公孙衍、苏秦等人的建议之下,一同合纵伐秦。

山东六国前后一同伐秦的次数共有5次,而最后一次伐秦之战被称为蕞之战,而这场战斗最后胜利的仍然是秦国。此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1年,此时的秦国已经通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彻底将山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强国赵国的国力打的衰退了下来,因此在这时候,山东六国的任意一个国家单独拿出来都无法阻挡强大的秦国。

而山东六国中的第一个霸主国魏国也是在和秦国多年的战斗当中成为了一个弱小的国家,并且损失了大片的疆域。因此魏国和赵国为了自保便是首倡合纵伐秦,并且还邀请其他四个国家一同参与合纵伐秦的行动。

不过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之下,齐国这一次却是拒绝了山东六国的请求,拒绝去出兵伐秦,因此此次伐秦只有五个国家。但是山东六国的联军在去往秦国的路上,与秦国吕不韦带领的大军狭道相遇,而吕不韦也是针对山东六国使用逐个击破的方法,因此集中兵力先是打退了楚国。后来在楚国退走之后,其他四个国家也是军心大乱,因此他们的合纵很快就被吕不韦打破了。其实山东六国伐秦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不同心协力,他们各怀鬼胎,怎么能合纵成功?

战国时期所谓合纵连横的代表人物是谁

战国时期共有五次合纵连横的战事。

第一次:于公元前322年--至公元前317年,魏、赵、韩、燕、楚连纵攻秦,战败。 第二次:于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齐、韩、魏、赵、宋连纵攻秦,胜。第三次:于公元前294年--至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连纵攻秦,无功而返。第四次:于公元前269年--至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连纵攻秦,小胜。第五次:于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40年,赵、魏、韩、楚、卫连纵攻秦,无功而返。

以上有些时间跨度过大,是因为一次合纵往往是由一系列导火索促成的。

其实我们只看上面五次合纵攻秦的结果,就能猜出六国合纵抗秦却反被其所灭的大概端疑。没错,秦国它实在是太强了。自商鞅变法后,秦国人的军事素质直线提升,国力水平稳步发展,不声不响间就成了战国群雄中最为强大的一个(声明一下,齐国掌握着交通枢纽,是最富的国家,但是论军事实力还真比不上秦朝)。

到了战国中期,秦国的国土面积已经十分辽阔,且地理优势日渐扩大:河东有汾阴、河南有函谷关、关中更是全部收入囊中。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在国家方针政策上始终没跑偏:你有合纵,我便连横;你想群殴,我便远交近攻,安抚那些不好惹的国家,收拾那些不安生的国家。

就这样,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秦国不停的分化其他六国,又时不时地割占它们的土地。此消彼长之下,一步步灭掉其他六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至于所谓的合纵,那是信任者才能玩的游戏,很不幸,六国搞砸了这一切。

以上就是关于六国伐秦有几次的全部内容,以及六国伐秦有几次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