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的由来,二月二开耕节的由来

小编:bj03

踏青的由来

1、踏青,又叫春游、探春等。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游春》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2、踏青虽在一年之春,但具体时日常有出入。明朝冯应京、元朝费著、唐朝李淖,分别在文中指明踏青时节为农历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其实,人们心中最认同的那个季节,也是被称作“踏青节”的,是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的气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飞的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

二月二开耕节的由来

排瑶规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开耕节”,又称“踏青节”,意为一年春耕开始。 排瑶:清代对广东连南、连山两县部分瑶族的他称(简称)。 这天,瑶家必杀鸡、磨豆腐敬奉祖先,向盘古王祖先许愿,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又叫“许愿节”。

也有些排瑶请先生公选择吉日良辰,作为排内的“开耕节”。到了那天,全排同时下地种花生、大豆、玉米等农作物。

立春的由来和风俗

立春时节的习俗主要有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踏春、咬春、春饼、春盘、春牛、春卷等。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三月三和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的来历40字

《淮南子·天文训》文中有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古人根据天象物候、四季循环确定出的节气。

祭祀是表达我们对先祖怀念、感恩、孝顺的方式。但对逝者最好的祭祀,与就是让生者活得幸福。

扩展资料:

从古而今,清明节不单纯是一个扫墓祭祖、寒食赐火的日子,还有非常丰富内容,包括插柳戴柳、春游踏青、植树、采花、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赠画蛋、吃春卷、青团、青草粿、红藕等等。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就是关于踏青的由来,二月二开耕节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踏青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