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由来,清明的恐怖由来

小编:bj03

清明的由来

清明节据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的恐怖由来

清明节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定的节日演变而来。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

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清明两个字的由来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其实就是寒食节,有很多地方清明节现在还是吃青团、糕点之类的冷食。但寒食节怎么变成了清明节了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一个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设下毒计陷害当时的太子申生,逼得申生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免遭毒手而出走,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回国当了君主,他就有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在他十九年的流亡岁月中,追随者大多离他而去,只有五个人一直不离不弃。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他十分忠心耿耿,有一次重耳饿得晕过去了,他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烤了给重耳吃!

重耳登位后给这些人封赏,却独独漏了介子推。一直到有人为介子推叫屈,他才想起这位忠心的大臣!但当他想封赏介子推的时候,介子推已经背着母亲躲进了绵山,不想见他。这个晋文公头脑似乎也比较简单,叫御林军上山搜了几天没搜到介子推母子之后,他居然叫人放火烧山,以为用火能逼着介子推出来见他。

谁知道大火一烧就是三天三夜,等火熄了上山一看,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介子推的背还堵着柳树的树洞,那树洞里留着一幅衣襟,上面是一首血写的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大哭了一场,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柳树旁边。为了纪念介子推,他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在山上修了祠堂,并因为介子推是被烧死的,他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能吃冷食。

走的时候,晋文公在那棵烧焦的柳树上伐下一段柳木,带回宫里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又去祭拜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已经发出无数新枝。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欣喜地掐了一根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寒食节不再叫寒食节,改名清明,并一直流传到今。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的由来,清明的恐怖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清明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