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由来,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小编:bj03

关于春节的由来

春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以“斗柄回寅”为春正(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关于春节的由来,春节的由来是什么关于春节的由来,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春节古代称为元旦,是夏历纪年的开始日,夏历以黄帝的诞辰作为纪元开始。


上古时代,中国已经采用了干支纪元法,立春为岁首。不过夏商周以及秦朝正月的日期却不相同。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修订历法《太初历》,将孟春正月一日定为岁首。
民国以后,为了与国际接轨,将公历纪年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


古代皇帝作为国家统治者,在过年时要代表国家进行祭祀活动。不同朝代,祭祀活动也有所不同。
秦朝时期将夏历十月初一定为新年,叫做“蜡祭”,庆丰收,祭拜祖先,祭拜天地。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不过将祭祀改为农历一月初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出现了很多新风俗,民间有“祭门户”、“祭蚕神”、“吃豆粥”等习俗。皇帝会“登高台”阅兵,作赋等,此外宫中还出现了赏花灯、守岁活动。
唐朝睿宗开始,每年春节都要休政七天,官府组织庆祝活动。宋朝时期春节已经和现在接近,写春联诗词飘香,屠苏酒也香飘万里,东汉发明的饺子已经流行。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


明代的正月初一,皇帝先在祖庙祭告,然后在奉天殿举行大朝会。朝贺礼仪活动庄重,王公百官整肃,仪卫威严气派。皇帝大驾出乾清门,在威武的护卫队列中金辇升上三台,经过谨身殿、华盖殿,最后皇帝御奉天殿,端坐在金銮宝座上接受臣民的新年朝拜。外廷仪式结束后,皇帝回内廷,接受皇后率领嫔妃行礼,皇子皇孙行礼。
《明穆宗实录》记载,官员们过年的年假从腊月二十左右开始,一直放到正月二十左右。假期的时间大概能到一个月左右。庙会、灯市、祭灶神等活动热闹非凡,万民同庆。明代《元宵曲》: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 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


清朝春节采用汉俗,也有一些独特习俗:

立索伦杆。除夕的时候,在庭院中树立一根五米左右的高杆,杆顶上放一浅方形的锡升。锡升里装有猪的五脏,被细细剁碎,供乌鸦和喜鹊来食用。

跳''庆隆舞',一方舞者头戴兽面具,身披兽皮,扮作动物;另一方舞者身着满族服装,扮作狩猎者。舞蹈的结局,通常是狩猎者成功猎取动物。

沙琪玛,满族祭祀先祖的节日糕点。满族入关后,成为京式四季糕点之一,现在流行全国。

十里不同风俗,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过年风俗呢?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春节的由来,春节的由来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关于春节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