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母的由来

小编:bj03

龙母的由来

相传,龙母原是一个砍柴姑娘,跟妈妈住在绿桃村耪田种庄稼。一年,腾越坎子凹的黑龙占据了洱海的出水口,把大理变成一片汪洋。老百姓无法安生,纷纷逃往外地。母女俩无人帮助,无法逃走,只好到苍山的兰峰以割草砍柴为生。

一天,女儿口渴,见树上结了一个又绿又大的桃子。她摘下桃往嘴里放,桃子滑到肚里,从此怀了孕,生下一个儿子。女儿怕别人笑语,把儿子丢进深山。山上的大蛇每天给小孩喂食,不仅没饿死,还长得天真活泼。龙母很疼他,把他抱回家抚养,长大后跟龙母上山砍柴、割草。

母子俩有一次割草回家,在龙潭边歇脚,得知龙王生病,孩子被请进龙宫,用仙草治好了龙王的病,在宫时,孩子出于好奇,穿上了龙王的共袍,变成了黄龙,然后打败了黑龙,解除水患,大理重又变成了肥沃的田野。

绿桃村的百姓为他建了龙王庙,尊小黄龙为本主,称小黄龙的妈妈为龙母。

河北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


1、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刚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


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


2、曲阳石雕


曲阳盛产质地优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汉代,曲阳一带的石雕艺人就用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龙凤、雄狮、观音、佛像等各种工艺品。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阳石雕艺人杨琼因雕技精湛,被任命为总管。


据记载,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就是由杨琼设计监造的。清代,曲阳石雕曾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荣获世界石雕艺术第二名。& 


3、竹板书


竹板书产生于河北省中部平原。起源年代比较久远。据老艺人马兰月、王来恩(艺名“舍命王”)等谈,一百多年前,他们的师爷就是唱竹板书的。七、八十年前,南皮县老艺人张福堂等初去山东,后来又有尹福盛、王来恩等到相继而去,竹板书从此流入山东。


清末明初,又有潘福恒、王福义、余来荣等到在京津辽沈等地演唱,狄来珍去山西太原等地演唱,竹板书的活动区域逐年扩大。王来恩还到西安、扬州、香港等地演出过。



4、评书


流行在河北省的评书,是由唐代“变文”和宋代“说话”艺术演化而来的。一般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演出时坐在案前,以一块醒木为道具。表演中,既有娓娓的叙述,也有琅琅的朗诵。传统书目大都是长篇,内容以历史故事和武侠故事为主。


5、皮影人


是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流行于唐山、乐亭一带。以驴皮刻染,吸收了当地民间剪纸的特点,更以雕镂精细、造型夸张、富有装饰性见称。清代已在京津、东北一带流传。老艺人王玉宏刀法犀利多变,并对古法进行了改革。邯郸有牛皮影人,线条苍老古拙,意趣淳朴有力。



梧州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梧州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梧州属桂林郡。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称南越武帝,封赵光为苍梧王,建苍梧王城。秦始皇凿通灵渠,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梧州成为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粤语的发源地。汉代,梧州有316年是岭南的首府;梧州是两广之“广”所在地,即以古广信为界,广信以东叫广东,广信以西叫广西,广东广西由此得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梧州。明代,梧州有100年是两广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1897年开埠后,梧州商贾云集,留下一座座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使梧州成为两广的骑楼博物城。游锦鸡岩、河东老城区、鸳鸯江、英国领事署旧址……,一日便可以读懂梧州4000年历史。
  舜帝遗迹
  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司马迁《史记》),埋葬在白云山南麓的锦鸡岩,而虞帝庙旧址就在现桂东医院处。白云山半山腰有一处为纪念舜帝而建的光华亭(舜帝,姓姚,名重华)。
  南汉铜钟
  为南汉太监吴怀恩出资于南汉乾和十六年(958年)所铸,曾作为市民报时用。
  冰井泉香
  唐代诗人元结当上道州刺史和容县经略守护刺史后到了梧州,写下“火山无火、冰井无冰”的诗句,并率众开凿“冰井”,给梧州留下个“冰井泉香”景点。用冰泉水制作的滴珠豆浆堪称中华一绝,不喝冰泉豆浆,不算到过梧州。
  苏轼秦观会于梧州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谪官海南途中两次路过梧州,“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乃闻其尚在藤也。”到了梧州舜帝墓,乃写下“我行忽至舜所藏”诗句。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因坐党籍之祸被贬到雷州等地;后被放还至藤州,与苏东坡在藤州相会,作诗“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笑逝于藤州。藤县还留有访苏亭。
  北宋元丰监铸钱遗址
  位于钱鉴路桂江河边(今桂江造船厂船体车间),建于在宋熙宁四年(1071年)。据宋史记载: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刘大中宣谕江南归奏“衡、舒、严、鄂、韶、梧六监,岁铸百五十六万缗,充当逐路支用”,梧州元丰监是北宋时期江南六大钱监之一。梧州元丰监从事铸造钱币,每年铸铜钱18万缗(每缗1000枚),产量占当时全国铸钱150万缗的12%。
  明朝两广三总府遗迹
  明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设两广总兵,韩雍任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驻扎梧州。成化五年(1470年),明宪宗在梧州创建总督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当时,设有三总府:总督府、总兵府和总镇府。到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总督才由梧州改治广东肇庆。三总府驻地在今东正路、东中路及建设路一带。近年在市一幼附近,先后出土了1510年的《总府题名记》碑及一对大石龟。石龟背负&"总府题名记&"和&"建总府记&"石碑,现在这两个石龟分别安置在白鹤观和龙母太庙内。
  桂江浮桥铁柱
  明成化七年(1471年),两广总督韩雍和太监陈平等筹建浮桥用生铁铸造浮桥铁柱,竖在桂江口两边岸上。桂江一桥建成后移至北山中山纪念堂门前两侧。
  袁崇焕故里
  梧州藤县天平镇新马村是袁崇焕故乡。袁崇焕曾任督师等职,统率辽军对金兵作战,先后获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击退了当时称王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立下了卓著的功勋。后来崇祯皇帝中了金兵的离间计,将袁崇焕处死。新马村的犁头山、江北白马圩背分别有袁崇焕祖父和父亲的墓地。
  炳蔚塔
  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与允升塔遥遥相望,各领风骚。“炳蔚塔”碑额,乃清代三元及第、山西布政使、一代名宰陈宏谋玄孙陈继昌手篆,字体苍劲浑厚。首层有石刻题额“文峦耸秀”,为清道光年间梧州知府袁渭钟的手楷。塔共有7层,塔高34米,底径7米,壮伟古朴。塔呈六角形,青砖结构,每层塔檐,筑以莲花图案浮雕,光彩照人。
  龙圩粤东会馆
  位于苍梧县城龙圩,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乾隆五十三年(1785年)重建,是广西境内最早的会馆。明朝中叶以后,龙圩逐步成为西江流域的重要商埠。清康熙年间,广东南海、佛山、顺德等地客商云集龙圩,设有豆行杂货行、烟丝行等16个行业、200多个工商户。
  百年商埠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开埠后,外国人在梧州设领事署、教堂、学校、洋行。现存的外国建筑有梧州海关旧址(地委大院内)、思达公医院(现工人医院)、英国领事署旧址(珠山顶)、美国圣经学校旧址(珠山顶)等。同时,两广、云贵川湘晋商人蜂拥而来,梧州成为广西主要的内河口岸城市以及大西南进出口的水上门户。商贾们在梧州建起留下一座座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使梧州成为两广的骑楼博物城。
  英国领事署旧址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府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在白鹤山上建起领事署。1928年底,英国将领事署交回广西。
  太平天国封王建制遗址
  清咸丰三年(1851年),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起义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后,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封王建制,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并与清军进行了半年多的反“围剿”斗争。现在,蒙山县还保存着太平天国革命遗址26处,文物1500余件。
  天国四王故里
  藤县大黎镇是中国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来王陆顺德、侍王李世贤等四王的故里。太平天国在金田村起义,后挥军北上,从平南进入大黎。李秀成、陈玉成和李世贤等参加了太平军。四王骁勇善战,成为天国后期的支柱。藤县还涌现有扶王陈德才、潮王黄子隆、佑王李远继、扬王李明成、广王李恺顺、然王陈时永、宗王李尚扬、成王陈聚成、誉王李瑞生等共13个王。大黎镇建有四王史绩陈列馆,藤县县城也有一处四王亭。
  中山纪念堂
  孙中山先生为了筹备北伐,曾于1921年至1922年3次驻节梧州。为纪念他,梧州人民于1929年在北山上兴建全国最早的孙中山纪念堂。
  李济深故居
  李济深1885年出生于苍梧县大坡镇料神村,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先生故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25年,是一座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四合院落。故居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阴阳八卦文化。后山坡上浓荫蔽天的格木林,形似饱虎隐伏,为盘龙卧虎之地。东、南、北面,共有5个小山头延伸相聚到村边,形如骏马,有五马归槽之说。
  龙母太庙
  梧州龙母太庙位于市区北部,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清康熙和雍正年间均曾重修,是一座为纪念战国时期南方百越民族女首领“龙母”而兴建的庙宇。传说她因养育过5条金龙被尊称为龙母。主要建筑有牌坊、正殿、后殿、行宫、”总府题名记”石碑、石龟、关帝殿等。
  藤县龙母庙
  位于藤城镇胜西村水东街孝通坊。原庙规模宏大,庙内雕梁画栋,瑰丽堂皇,具有浓郁的古建筑艺术风格,据宋代《太平环宇记》述,其始建时间可追朔到宋代以前,藤县龙母庙历史悠久,历代修葺,一直延续到“文革”前,1993年冬经当地群众筹资再次重新修复。藤县龙母庙和广东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有着渊源联系,藤县是龙母根之所在,是龙母故里,而广东悦城则是龙母生活之地,墓葬之地。
  大竹龙母庙
  据清《藤县志》记载,“据传,龙母……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人,豢龙潭犹存,或曰一都水东街孝通坊人,故其庙名孝通……”。藤县二十一都筋竹村(现岑溪市糯垌镇大竹村)村民也捐资建了一座龙母庙。庙前有龙母盎(即豢龙潭)、龙母井、父老河等遗址。岑溪三堡镇也有一处龙母庙。
  西竺园
  位于中山公园北面的珠投岭上,为妙真和她的师父达禅法师于1933年创建。西竺园是佛教尼姑庵,内有砖木结构房屋6座,东西座为餐厅和会堂,中座为大雄宝殿,后山为观音殿、祖师堂与功德堂。
  白鹤观
  位于梧州鸳鸯江畔的白鹤岗南麓,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门楼上雕梁画栋,有“麒麟送子”等反映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雕花,屋脊上雕刻为双龙鱼戏珠,屋顶前方左右两边有日神和月神。白鹤观主殿为三清殿,供奉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四恩寺
  前身是位于钱鉴的紫竹林寺,建于1939年春,1966年被占用,因梧州市修建东环路而于2002年搬迁到白云山重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新寺题名“四恩寺”,四恩即报答国家、父母、师长、群众这四重恩。四恩寺建筑雕刻精美,16.8米高的大雄宝殿气势宏伟。
  邓公庙
  位于岑溪市南渡镇,始建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庙址原在卧龙岗,后于万历年四十二年(1614年)迁庙于今址。现在的邓公庙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移址后重建的。正中四根为蟠龙柱,硕大浑圆,高约5米,直径40厘米,每柱精雕一条神态威猛逼真的蟠龙,腾跃于红云绿浪之间,是广西仅存的木雕龙柱。邓公庙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与邓公庙毗邻,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大门两侧有一对联:“先武穆而王功深汉水,后文宣而圣道配尼山。”把关羽与武圣岳飞和文圣孔子并列,把他抬到文武双全的地位。庙前雄踞着一对清同治年间建造、精工雕刻的花岗岩石狮,左雄右雌。庙宇内外墙壁彩绘画,线条流畅,寓意鲜明,色彩艳丽,画工十分细致。

以上就是关于龙母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龙母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