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的由来

小编:bj03

黎族的由来

传说上古时代炎帝时代,其诸侯部落之一的“蚩尤”部落是东部、南部各族部落的统称,各族部落众多,以后又称南蛮、百越、九黎、三苗,是黎族、苗族、壮族等现今南方少数民族的祖先。蚩尤部落因经常叛乱,被黄帝、尧、舜、禹以及以后朝代兼并、驱敢,逐渐向南躲避于山岭,以至其中一支古骆越人(后称俚人),人口大量减少,部分人从大陆两广和越南北部一带乘独木舟、竹筏登上海南岛,成为海南最早的居民,这就是黎族的祖先。到了南北朝时,大陆两广一带的"俚人"跟随首领冼夫人,大规模迁移海南岛,并归附冼夫人统治。海南岛的"俚人"在宋朝以后始称"黎"至今。

黎族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


1、说法一:

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

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

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2、说法二:

相传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只作恶多端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了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带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乌鸦精害死。俄娘闻讯悲痛万分,终于趁乌鸦精熟睡之机杀死了它,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

俄娘终生未嫁,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她都会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她,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昌江)。每年三月三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会在俄贤岭集会,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项活动逐年扩大并传播至海南各个黎胞居住区,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传统节日。

黎民百姓的由来


黎民百姓是起源于几千年前的一个部落联盟”九黎族“,因为他们都以”黎“为姓氏,所以称为黎民;”百姓“是区分黎民而另取的一种称谓。而黎民的地位也比百姓的地位低一些。后来人类进步了,黎民百姓的概念逐渐模糊接近,最后变成了同义词,即普通的人民。
黎民百姓:
在遥远的炎黄时期,黄河中下游有一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族,当时黄帝为了统治九黎族,与炎帝合作共同打败了九黎族,从此九黎族就变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由于他们以“黎”为姓氏,所以黄帝称他们为黎民,其实就是奴隶的代名词。而“百姓”则代表黄帝联盟的人民,因为当时的炎黄部落已经有很多家族了,他们都是有姓氏的,所以称为“百姓”,是为了区分黎民。而黎民是没有姓氏的,也意味着百姓的身份地位比黎民更高一个级别。经过一段时期之后,百姓更加成为了贵族的象征,而黎民则是农民、奴隶、战俘等,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很明显。

各节日的风俗和来历


黎族的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另有冬至节、四月八等。此外,黎族还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黎族的由来黎族的由来

黎族春节


黎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与当地汉族同,但节期和节俗有差异。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春节节日的本意,在于除旧布新,送往迎来。


黎历把元月称为年月,是过年的休闲月,是一年的开始。黎族称腊月为&"中间月&"。黎族在&"中间月&"里要把当年该办的事情都办完,如清扫房屋、打柴酿酒、缝制新衣、宰猪、宰鸡、舂年糕或包粽子以及结婚、建房、还债等大事。除夕这天,必须把衣物、家具等放在河里洗干净,准备好年糕、粽子和年饭,还要杀鸡杀猪,摆设祭品。除夕夜祭祖,共吃团圆年饭、饮年酒,祝福新的一年&"福气上升&"。正月初一,黎族人要给牛栏、鸡笼送年糕,给果树、谷仓上挂粽叶,如去挑水,要在河边或井边放一个铜钱或一块年糕,以此表示向河神、土地神买&"福水&"。


黎族正月初一全家不外出,不同外人说话,不做买卖,不给猪、狗喂食。正月初二开始互相拜年,走亲访友,饮酒对歌等。正月初三、初四,黎族青年男女外出野游,成年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还进行荡秋千、跳舞等娱乐活动。闹到初五,初五这天,全家人参加&"送神出寨&"活动,祈求新的一年人畜平安。


白沙县黎族按照传统习惯,节日里要举行一次集体围猎活动,由寨中老人用鸡占卜吉日后,全村男子携带猎枪弓箭等人山。黎族老人和儿童驱狗包围猎物,青年男子则持枪伏击。所获猎物抬至村寨,猎物头归猎狗主人所有,击中猎物者分得一只兽腿,其余的则分成若干小块,按人口或按户平均分配。从初三至初五日,白沙县还举行&"抬公游行&",即将神庙里的偶像抬出游寨,人们点香祈祷。节期中人们还要走亲串友,是非常隆重的节日。


在黎族陵水、崖县等地的黎族赛人和俸人,他们过春节则不包粽子,认为包粽子如同包裹死人,不吉利。五指山水满地区黎族,过年时集中全村寨人敲锣打鼓跳&"年舞&",进行庆祝。解放后,黎族春节跟汉族地区的风俗基本一样,禁忌、祭祀活动逐渐减少。

黎族端午节


黎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端午节这天,黎族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备肉,包裹肉馅儿的糯米粽。有的黎族支系,当天中午全家男女老幼还要到河边洗&"龙水&"澡。据说,凡洗过&"龙水&"的人,这一年会身体健康,尤其不会生疥疮。节日中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外出放牛,不能到河里挑水等。

黎族年仔节


海南省黎族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该节受当地汉族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称&"过年仔&")影响,但节俗稍不同。这一天,在热闹的鞭炮声中,黎家各户都要忙着包糯米粽,杀鸡祭祀祖先保佑年景丰盈。


加茂地区则分为汉人年仔节和黎人年仔节两种,汉人年仔节即元宵,黎人年仔节要举行两次,第一次是除夕后12天(按照生肖属日计算,如除夕为牛日,12天后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当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产,男子上山行猎,女子下河捕鱼。当夜灯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与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产,停止行猎和捕鱼。

黎族三月三节


黎族三月三节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


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


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黎族军坡节


海南琼中一带黎族支系杞人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军坡节是出于黎族对古代某个黎族英雄人物,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的崇拜而设立的。


传说这一天是当地堑对、乘坡等四村峒主公诞生日。当天,黎族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在喧闹的锣鼓声中,把峒主公偶像抬到各村游行。游行的队伍每到一村寨,该村的男女老幼一定盛装出迎。每到丰收之年,村人还特请附近有名戏班,前来表演琼剧助兴。


以上就是关于黎族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黎族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