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由来

小编:bj03

铁的由来

1、人类最早发现铁是从天空落下的陨石,陨石含铁的百分比很高(铁陨石中含铁90.85%),是铁和镍、钴的混合物。考古学家曾经在古坟墓中,发现陨铁制成的小斧;早在古埃及4000年前的第五王朝至第六王朝的金字塔所藏的宗教经文中,就记述了当时太阳神等重要神像的宝座是用铁制成的。铁在当时被认为是带有神秘性的最珍贵的金属,埃及人干脆把铁叫做“天石"。在古希腊文中,“星”与“铁”是同一个词。

2、有铁制物件最早发现于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它们包含7.5%的镍,表明它们来自流星。古代小亚细亚半岛(也就是现今的土耳其)的赫梯人,是第一个从铁矿石中熔炼铁的,约公元前1500年这种新的,坚硬的金属给了他们经济和政治上的力量。铁器时代开始了。某些种类的铁明显优于其它的,依赖于它的碳含量,尽管这并不被赏识。某些铁矿石包含钒,生产出叫做大马士革的钢,很适合制剑。

中国茶文化驰名中外是谁


&  &  &  乌龙茶的制作工序因产区和产品不同有所差别,但基本工序都是相同的主要有萎凋、摇青、炒青、揉捻、干燥几个步骤。


&  &  &  乌龙茶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有一茶农上山采茶,采完以后将茶鲜叶放入竹篓中背下山,下山途中,山路崎岖,竹篓中的鲜叶便随着人体一起晃动,经过摇晃碰撞的茶叶在竹篓中散发出一阵清香。于是,这位茶农便模拟竹篓摇动的方式来加工这些茶鲜叶,意外制成了一种特殊的茶。有人问他是怎么想到这种加工方式的,他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说自己是糊里糊涂做出来的。福建方言里的“乌龙”就是“糊里糊涂”的意思,所以他做出的这种茶也被称为“乌龙茶”。



&  &  &  在乌龙茶中摇青是最重要的一步。摇青就是将萎凋好的茶叶放在摇青机中晃动摩擦,使其擦破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的氧化作用,让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摇动一定程度后将鲜叶摊放凉青,静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摇动,反复几次。通过摇动晾凉使叶子软硬不断变化的方法,最终能使叶片达到“绿叶红镶边”的效果。



&  &  &  乌龙茶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它在茶叶分类中属青茶。乌龙茶的加工总体相对比较繁琐,它比绿茶红茶多一道工序,俗称做菜,白话就是摇青碰青,茶叶的细胞壁很容易会被破坏,为了保存完整的叶子,边缘需要软化,而这道工序的做法刚开始是隔两个到三个小时翻去,轻轻的碰一圈,这样碰了三次之后,就需要放进摇篮摇青,摇好后还要拿出来放到竹器上放均匀散热。摇青三遍后就可以进行是杀青了,这些步骤一步都不可马虎。




&  &  & & 


&  &  & & 


品饮乌龙茶的起源时代是


. 一、茶名由来的传说.
何以“乌龙”为茶名?历史上何时出现了乌龙茶名?对此有多种说法。
1.以地名命名。早在11世纪北宋刘弁写的《龙云集》第二十八卷第十八条中,提到了乌龙茶;“今日第茶者,取壑源为上,至如日注、实峰、闵坑、双港、乌龙、雁荡、顾渚、双井、鸦山、岳麓、天柱之产,虽雀舌旗枪号品中胜绝,殆不得与壑源方驾而驰也”。当时乌龙茶采制技术尚未出现,非今之乌龙茶,只是一种以产地名称来命名的茶叶。
2.以茶树品种名命名。1937年,福安茶业改良场庄灿彰在《安溪茶业调查)中有:软枝乌龙相传百余年前(约1837年)由安溪人苏龙移植于建瓯,该地茶农认为品种优良,故而繁殖栽培,并以苏龙谐音乌龙命名茶树品种,制成品亦名乌龙茶。
3.认为乌龙茶名可能由宋代北苑龙团凤饼演变而来。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到了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制法也相应改革?,品质不断提高,香味浓郁,色泽偏乌,可能因此而标名为乌龙茶.
4.乌龙茶名称最早的记载。施鸿保《闽杂记》(1857年):“建茶名品甚多,吾乡(杭州)俗则称曰武夷。闽俗亦惟有花香、小种、名种之分而已。名种最上,小种次之,花香又次之。,近来则尚沙县所出一种乌龙,—谓在名种之上,若雀舌莲心之类。寻常所称者,亦不辨也。”
.
二、乌龙茶的起源 .
福建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因此,乌龙茶的起源,与福建茶叶生产有着历史渊源的联系。
首先说到福建产茶的历史.据记载乃始自唐代.目前能找到最早的根据是陆羽《茶经》(780年)八之出:“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方山山阴县,……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建州即今建瓯县。
福建茶史,溯源应早于《茶经》问世之前.当时交通不便,茶叶非有相当时间的发展与数量是不易传播到外地去的.同时,陆羽称:“其味极佳”,这必须有较长时间的丰富加工经验的积累过程.因此说,福建产茶历史早在7世纪,是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或唐代以前的事。
至于乌龙茶的诞生,也像其他茶类一样,很难说清它的具体时间。但它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源远流长。应该说,它是脱胎于历史上更早的茶类,从中演化而来.循着历史进程的脉络可以看到,福建自唐有了茶叶生产以来,武夷山一直是全国瞩目的茶产地,面乌龙茶是沿袭武夷茶制法的创新。考诸历史,关于武夷茶的记载有:
唐代元和年间孙樵(806—820年)《送茶焦刑部书》:“此徒皆春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碧水丹山(指武夷山)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用之”。徐寅(894—898年)《谢尚书惠腊面茶》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棍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可见,当时武夷茶已作为馈赠珍品,并提到研膏、腊面的制法,说明了武夷茶的栽制更早于此时。
宋代范仲淹(989—1052年)《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苏轼(1037—1101年)《咏茶诗》:“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宋代已将武夷茶作为贡品。
元代大德六年(1320年)设置御茶园于武夷九曲溪的第四曲溪边,制龙团五千饼入贡。此时武夷茶已单独入贡,名声从此日渐扩大。
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徐火勃《茶考》:“山中土气宜茶,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宋元制造团饼,稍失真味,今则灵芽仙萼,香色尤清,为闽中第一。”于是贡额累增,崇安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2011公斤的四分之一。
清代释超全(即阮文锡)《武夷茶歌》:“景泰年间(1450—1456年)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籍此稍为利。……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陈述了当时武夷茶犹如今天乌龙茶制法中气候与品质间的关系,以及天然的花香品质特征。1717年任崇安县令的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色青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齐片祗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香气发越即炒,经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些记载与当今乌龙茶制法以及品质三红七绿的要求,是相同的。1751年,董天工《武夷山志》:“第岩茶反不甚细,……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与今天乌龙茶的采摘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茶汤不宜红的要求,如出一辙。武夷茶自元至清,一直处于兴盛时期。史籍中留下的可贵记载,说明了乌龙茶制造技术与历史上的武夷茶制作技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可以说,乌龙茶约肇始于16世纪的明代,盛行于清代。明代是我国制茶继往开来,在技术上有较多创新的时期,一反把茶叶碾碎或杂以其他香料的制法,以保持茶叶原有的形色香味,把绿茶蒸青改为炒青,并推动了乌龙茶等其他茶类的创立和发展。与此同时,闽南安溪在历史上选育和繁殖了不少适制乌龙蔗的优良品种,并在制造技术上精益求精,虽然缺乏较早的有关历史文献,但亦不能就此认定安溪与乌龙茶的创制无缘。
总之,福建南北茶区为乌龙茶的诞生发展,以及相继向广东、台湾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上就是关于铁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铁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