犒师救国中心思想,犒军救国是什么意思

小编:bj03

犒师救国中心思想

一位郑国的商人弦高运用自己的随机应变智退敌军,让郑国人民避免了一场灾难的故事。表达了弦高爱国的品质。

犒师救国:犒赏军队以拯救国家,这个故事起源于春秋时代:弦高,春秋时郑国商人。公元前627年,孟明视统帅秦兵,准备对郑国发动袭击。秦郑两国路途遥远,秦军到达距离郑国80余里的滑国时,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犒劳秦师的使者,这个人就是弦高。他本打算赶着牛群去洛阳经商,却遇到了来袭秦军,于是急中生智,一面冒充使者,以自己所带的四张皮革和12头牛犒劳秦军,一面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孟明视以

犒军救国是什么意思

犒赏军队以拯救国家

犒师救国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弦高发现秦国率领大兵前来进攻;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弦高去秦国军队中劳军,让秦国误以为郑国已经有了准备无法偷袭;

第三段:第7自然段——危机解除,人人夸赞弦高~

犒军救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经查证,该成语出自典故:“<<弦高犒师>>”,意思:公元前627年,弦高与奚施 去成周经商,经过滑国,半路遇到袭击郑国的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使者,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暗示秦军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视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于是领兵顺手灭掉滑国后返回,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亡国。郑穆公想要奖赏弦高救国的行为,弦高辞而不受。

《弦高犒师》出自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读音:[xián gāo kào shī]

原文: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译文:

二月里,天气冷得厉害。郑国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肥牛到洛阳去卖。路上遇见一个从秦国回来的老乡。那位老乡说:“弦高,不好啦!秦国派大将孟明视率兵来偷袭咱们国家了。”弦高吃了一惊,他想:“我们郑国没有一点准备呀!不行,我得想个办法。”他赶着牛,向前走去。刚到滑国(另一国国名)地界,只见前面尘土飞扬,果然是秦军来了。他不慌不忙赶上前去,跟秦兵说:“请通报孟明视将军,说郑国使臣弦高求见。”

孟明视大吃一惊,连忙接见弦高,问道:“贵使臣找我有什么事吗?”弦高镇定地说:“我们国君听说将军要到我们郑国来,叫我带来十二头肥牛,犒(kdo)劳秦军(即慰劳秦军)。 以谢秦军对郑国的关心。”孟明视原来想偷袭郑国,现在见郑国使臣老远跑来慰劳,说明郑国已有准备。于是他改口说:“我们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不必来犒劳了。”“真的?”弦高故意装着吃惊的样子。“谁哄你呢?”孟明视凑近来,悄悄说:“我们是来征伐滑国的,你回去吧。”弦高交了肥牛,赶快跑回郑国报告消息。

孟明视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位使臣是随机应变冒充的。不久,他果真把滑国灭了。郑国人民避免了一场灾难,他们奔走相告,说:“弦高真是爱国的商人啊!”

原文摘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摘自: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试卷

犒军救国概括主要内容

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商人,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在国家危难之时,用诡诈骗了秦军,救了郑国。后来,郑穆公想赏赐他。弦高说:因为诡诈而得赏赐,郑国的政务就废了。为了国家而变得没有信用,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赏一个人,却败坏了社会风俗,智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弦高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他假装犒师智退秦军。鲁售公33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情,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

以上就是关于犒师救国中心思想,犒军救国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犒师救国中心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