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是怎么死的,被称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的企业家是

小编:bj03

卢作孚是怎么死的

1952年2月8日晚,卢作孚在重庆民国路20号家中服用过量安眠药物,不幸离开人世。

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1938年秋,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国民政府嘉奖。1952年,“五反”运动中受到诬陷。

被称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的企业家是

被称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的企业家是卢作孚。

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

1893年4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自己编著多本教材;1910年,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投身辛亥革命。1914年,担任合川中学教师,之后先后任报纸编辑、主编、记者。1925年,创办民生公司,陆续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

卢作孚人物纪念

卢作孚广场是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中心的一个广场,该广场以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先生的名字命名。广场核心景观群由卢作孚青铜雕像及四大浮雕组成。

卢作孚故居位于重庆市合川区肖家镇文华街61 号芭蕉院,是建于晚清的一楼一底小青瓦房,总占地面积573 平方米,建筑面积275 平方米。故居系卢作孚少年时代的恩师、后为挚友及民生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陈伯遵赠送。

历史的温度人物篇

《历史的温度》:张玮,中国的敦刻尔克,更加悲惨壮烈,荡气回肠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沦陷,国民政府即将放弃武汉,涌向宜昌的难民潮达到了高峰。单单国民政府自己,就有三万以上的后撤人员,还有超过九万吨的军工物资。而这些人员物资将要前往的,是号称蜀道难的四川。当时能够入川的公路不多,而铁路更是没有。所以只能靠水路了。和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相比,相同的地方是时间紧迫,后有日军追击,前有三峡天堑,尤其是再过四十天,长江就会进入冬季枯水期,轮船就无法通行。

不同的地方则在于,丘吉尔只需要把士兵运回英国,什么枪支弹药,坦克汽车,统统不要了,作为工业强国,英国人扔得起。但中国扔不起,所以要运到后方的,不仅有人还有物资。抗战时期,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工业能力和日本相比极差,以空军为例,三七年,日本拥有各类作战飞机两千一百架左右,而中国一共只有三百架左右,日本的作战飞机是中国的七倍。这就意味着,任何战略物资对中国抗战都至关重要,丢不起。

十三万吨战略器材是整个中华民族工业的精华,如果不能及时入川,不仅会影响大后方军事工业重建,而且如果被日本人掠走,后果不堪设想。而以当时民生公司的运力,要想把这些物资全部运往重庆,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不困难也就不配称之为奇迹了。卢作孚亲自赶赴宜昌,指挥奋战了四十天,终于在长江水枯断航和宜昌失守之前,将全部人员和物资抢运入川。

最终的数字是一百五十万人和一百万吨货物!这其中包括数十家兵工厂和数十所大学,可以说,卢作孚拯救的不仅仅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精华,抗战的最后一点元气,还有这个国家的未来。而对于卢作孚来说,“最好的报酬就是求仁得仁”。和四零年的欧洲战场一样,三八年的中国也面临着节节败退,但这其中,也有像丘吉尔一样绝不妥协的意志,也有像敦刻尔克一样最后一分钟的拯救。说起来,卢作孚没有走上真正的战场,但他在自己的“战场”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玮的文字集结成册,出版了实体书,书名是网友票选出来的,叫做《历史的温度》。卢作孚的故事就收录在内。张玮的历史故事并没有固定的范围,天南海北的瞎聊,里面既有刘翔,也有《龙珠》,但整本看下来,我们还是能发现他的偏好或者说情怀所在。厚达五百多页的一本书里,有将近一半的内容讲述的是抗日战争的历史。

这是作者自选出来的文集,自然表明作者的态度。那段历史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极为短暂,但对中国人来说却过于漫长,它所释放出来的余温穿越时空,至今仍然灼烧着国人的心灵。在这本书的结尾,张玮选择了一段著名的问答。抗战时期,一位中国士兵对一位记者表示:“中国肯定会获胜的,肯定会。”记者问:“那时候,你准备做什么?”士兵回答:“那时候,我肯定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以上就是关于卢作孚是怎么死的,被称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的企业家是的全部内容,以及卢作孚是怎么死的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