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待弟子的正确态度是,孔子认为师徒要有怎样正确的关系呢

小编:bj03

孔子对待弟子的正确态度是

有功时从来不吝赞赏,过蒲赞政,夸子路。有过时毫不留情痛骂,朽木不可雕也,骂宰予。自己有错误会主动向弟子承认,偶尔还和弟子开个小玩笑。他看到子路用礼乐教化百姓,说子路杀鸡用牛刀,遭到子路反驳随后又说子路言之有理。向之言戏之尔,冉伯牛患病时他会悲叹‘斯人而有斯疾矣,子路离世后他会大哭天亡我也。孔子对待弟子可谓亲如父子,毫无架子。教导弟子时自然是因才施教,诲人不倦。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认为师徒要有怎样正确的关系呢

师生平等,互为人师;亦师亦友,爱护学生;不中己意,怒而骂人。

第一,师生平等,互为人师。孔子对弟子的教学是一种对答式的,不以师长身份压制弟子,在弟子有超过自己或者优于自己的地方,能够给以肯定并拿来补足自己。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就是一例。不过,这点也有点站不住脚,因为孔子也看人下菜碟,他觉得子羽长得丑,不好好教,结果子羽最后退学,自学成才,孔子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第二,亦师亦友,爱护学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死后,孔子伤心欲绝。还有子路,曾经跟孔子出现点矛盾,应该还揍过孔子,但是孔子还是“设礼,稍诱子路”,并在子路被剁碎后,哭的死去活来,不久也撒手归西。不过,这点也站不住脚,樊迟总是被孔子看不起,请教农事,孔子不屑,等子贡前脚刚出门,孔子就说"小人哉"。

第三,不中己意,怒而骂人。孔子也有其自身的人格缺陷,但凡学生在思想上与孔子不一致,孔子就开始发飙骂人了,虽然这骂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也还是暴露了孔子的脾气,比如骂冉求"非吾徒也",骂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甚至是"于予与何诛!"(我都不知道该怎么骂你好了),骂子路 “是故恶夫佞者!”。

孔子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是

有功时从来不吝赞赏,过蒲赞政,夸子路。有过时毫不留情痛骂,朽木不可雕也,骂宰予。自己有错误会主动向弟子承认,偶尔还和弟子开个小玩笑。他看到子路用礼乐教化百姓,说子路杀鸡用牛刀,遭到子路反驳随后又说子路言之有理。向之言戏之尔,冉伯牛患病时他会悲叹‘斯人而有斯疾矣,子路离世后他会大哭天亡我也。孔子对待弟子可谓亲如父子,毫无架子。教导弟子时自然是因才施教,诲人不倦。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弟子的呢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二、孔子教育思想之二:勤奋好学、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一)勤奋好学----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孔子教育思想之三:治学严谨,抓住规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对待弟子的正确态度是,孔子认为师徒要有怎样正确的关系呢的全部内容,以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正确态度是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