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典故

小编:bj03

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典故

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 。《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

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但是有什么作用

含义: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进一步写出“陋室不陋”,总结全文,与前面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相对应,首尾呼应.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孔子何陋之有典故来源

刘禹锡《陋室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释义:有什么简陋的呢?

出处: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第九》)

释义:孔子想要到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之地居住,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陋之有是什么类型的语句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译为:有什么简陋呢。此处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的一种写作手法,包括: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韩生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


扩展资料: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典故的全部内容,以及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典故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