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言诛少正卯是怎么回事

小编:bj03

孔子因言诛少正卯是怎么回事

少正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少正卯的姓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少正卯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

孔子诛杀少正卯事件是荀子编撰出来的故事?

《荀子·宥坐》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日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

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

然而,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上述两说各自成理,流传至今.那么,孔子究竟有没有诛杀少正卯呢?

(按: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大概这个千古历史之谜也就无人知晓了.

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

少正卯一没有杀人放火,二没有偷盗抢劫,孔子为何非诛杀少正卯?是假公济私、还是除恶扬正或是另有隐情?通过历史让我们来揭秘其中的真相。

【一】这件事可以看作是“儒法斗法”由“争鸣”到“水火不容”的前奏

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在思想上更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很多学派孕育而生,例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它们各自有的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在这些体系中孔子大家都知道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而被诛的少正卯是法家学派的信仰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治”。两者的根本是对立的,这已为两者后期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一案,在《荀子·宥坐》中记载:

“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

对于诛杀少正卯,孔子列出了少正卯必杀的“五恶”:

“心达而险”——虽然很聪明、博古通今但用心险恶。“行辟而坚”——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行为邪辟顽固不化。“擅伪而辩”——擅长诡辩,会用语言颠倒是非。“记丑而博”——宣扬邪恶却旁征博引。“顺非而泽”——将错误的言论加以修辞孔子强调“少正卯其人,他一住下来就足以聚集门徒,他一开口就足以妖言惑众,他一不示弱就足以和真理分庭抗礼,这种小人中的豪杰,不可不杀”。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儒家学派对法家学派是非常不认同的,少正卯正是法家的信仰者,宣传的是法家的利益趋动论(利用物质利益驱动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及其它活动的理论)。这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所以孔子杀少正卯 只是法家和儒家水火不容一个开始。

后世法家像商鞅、李斯都立法要求“燔诗书”,就是烧儒家的典籍,秦始皇甚至“焚书坑儒”

儒法争斗充满着血腥与杀戳,就是从孔子杀少正卯开始的。

【二】这件事可以看作是奴隶主贵族在极力挽救“奴隶社会滑向封建社会”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军事方面,周王朝衰微,诸侯争霸,礼乐崩塌,战争不断,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转变为向私有制,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这标志着封建制度已经在鲁国开始萌芽了,而法家思想会促进这个趋势的加速。

奴隶主们迫切的希望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儒家思想,正好维护了这些贵族们的利益。

儒家思想宣扬“三治”:

“礼治”——尊卑有别,孔子认为只有各个阶层的人各持其礼才能达到儒家思想中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安稳需要一个等级制度还维护,违反了“礼”那就该受到“刑”的惩罚。“德治”——用道德教育感化他人,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用这种方式建立人们心中的荣辱感。是对人心理上的一种建造,它在人们心中建立一个道德观,让人识良善,知耻辱。“人治”——“人治”主义和“德治”主义之间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于人,而“人治”则偏重教化者本身。儒家思想认为“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也就是人的思想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从这三个主义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注重“仁”和“礼”的。在古代时讲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将这种局面称作大好局面“天下有道”。

在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讲究六德、六行,是基于当时民族特定的生活环境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习惯、行为规范等文化要素制定的,而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在吸收了这些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儒家思想保留了奴隶制度的根本,有利于维护贵族阶级的统治,这也是儒家思想被推崇的重要原因。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因言诛少正卯是怎么回事的全部内容,以及孔子因言诛少正卯是怎么回事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