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的由来

小编:bj03

简体字的由来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简化字的由来 古代汉语课


1、按照张书岩在其编著的《简化字溯源》里把很多简体字来源分了三类,如下:
第一类:在过去的辞书、其他出版物相实物资料中有与现在的简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
第二类:在过去的各种资料中,有与今天的简化字接近的字形。
第三类:曾在群众中广泛而长期使用。
2、简化字:
简化字,又称简体字。广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笔画较少的俗体字与异体字。狭义上的简化字通常指中华民国时期颁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其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简体字这个称呼;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的《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其对于简化字与未被简化的字合称为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中的简化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以及在抗日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人民自己创造的一些形声字、会意字、特征字(如:团、队、战、护、艺、宪)。
3、简化汉字的原因和背景:
1、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汉字拉丁化很有市场的原因。而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避免了它的灭亡。
2、汉字不能用于输入电子设备,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认为恐怕汉字拉丁化才是汉字发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还是要通过各种输入程序来输入汉字。

汉语简体字是怎么来的


1.简化字,是指原来结构复杂,笔画多,后来人们在运用中,人们对它进行了改造、简化,由此而产生的笔画少、结构简单的汉字,就是简化繁体字,取代繁体字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



3.使用范围:中国大陆、新加坡、联合国等。



以上就是关于简体字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简体字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