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翠什么意思,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是什么中的诗句

小编:bj03

空翠什么意思

空翠的意思是: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是什么中的诗句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运用了(通感)修辞说法。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山中》,元:同原,本来的意思。空翠:空明而苍翠。这两句是说,在深山小路上攀行,虽然天气晴朗,根本没有下雨,然而周围是青葱碧绿的树木,头上是苍翠遮日的浓荫,不禁使人感到山色翠绿,欲流欲滴,仿佛要沾湿诗人的衣襟。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两句,诗人通过强烈主观直觉感受的描写,巧妙地反映了客观的物象,从“翠”到“湿”,诗人在意象的营造上跨度很大,巧妙地把抽象的思情具体化和感知化。“翠”本是视觉形象,“湿”是触觉感受,“空翠湿人衣”是从视觉形象的描述到触觉感受的揭示,使人们的各种感觉可以移借和沟通,从而获得一种似幻似真、亦实亦虚的“通感”的艺术效果,读来饶有韵味和乐趣。

拓展阅读:

通感——又叫“移觉”,修辞手法的一种。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是嗅觉与听觉的通感。

山中的空翠是什么意思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出自唐代王维的《山中》

解释: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

空翠湿人衣的意思是什么?

空翠:指山间岚气。

出处:《山中》

【作者】王维 【朝代】唐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注释:

荆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

元:原,本来。

空翠:指山间岚气。

赏析:

《山中》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这诗以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空翠湿人衣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

出自唐代王维《山中》,原文: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

荆溪潺_流过露出磷磷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也变得稀稀落落。

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下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

这首小诗以诗人山行时所见所感,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主要写初冬时节山中全貌。本应是萧瑟枯寂的冬季,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以上就是关于空翠什么意思,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是什么中的诗句的全部内容,以及空翠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