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的含义,良知是什么意思

小编:bj03

良知的含义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

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

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意思是顺应道德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

1、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

王守仁《传习录》“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王守仁《传习录》“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

王阳明《大学问》“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书》“民族主义,自大古原人之世,其根性固已潜在。远至今日,乃始发达,此生民之良知本能也”。

2、用以指知识。

《接见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记录》“你们会从直接的接触中,用你们自己的智慧和良知来加以判断”。

3、好友,知己。

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王守仁介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以上内容参考:

良知是什么意思

良知,一指天生本然,意思是顺应天道而赋予(不学而得)的智慧。二指知交好友。

良心:~未泯。唤起~。

基本解释

(1)[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观念。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尽心》

(2)[good friend; 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ntuitiveknowledge]:好友;知己。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谢灵运《游南亭》

其他含义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天生的,是对自己和外界的良好判断能力,良知即至善,即天理。

良能良知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人不经过学习就会做善事的能力,叫作良能;不经过思考就知道是非善恶的见识,叫作良知。

出自《孟子·尽心上》,选自战国孟轲的《孟子》。

节选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译文:

孟子说:“人不用学习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两三岁的小孩子,没有不知道要爱他父母的,等到他长大,没有不知道尊敬他兄长的。亲爱父母是仁,尊敬兄长是义,没有其他原因,因为这两种品德是通行天下的。”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全书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良知的含义,良知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良知的含义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