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的由来,“想”字的由来

小编:bj03

景的由来

景是形声字,景上部是“日”字,作形旁,表义,表示与太阳有关;下部是“京”字,其古字形像高大的建筑物,于此作声旁,指示这个字的读音。“景”的本义是日光,但古说“景因光而生”,意即影子因光线所照射而生,所以上古以“景”作“影”,“景”便是“影”的初文。直至东晋初年,葛洪所写的《字苑》一书里为“景”字加上了“彡”旁,才出现了“影”这个字。日光照射处有形色可玩赏的谓之景色或风景,这是由日光引申来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景可独用为词,也可作构词成分,如“景色”“景观”“景点”的“景”,就都是语素。

“想”字的由来

想xiǎng〈动〉“想”字的由来:形声,心形相声(1)(形声。心形相声。

本义:想念;怀念;羡慕)(2)同本义想,冀思也。

——《说文》览物想故国。

——杜甫《客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

(3)又如:想似(深切的怀念);想思(想念)(4)思考,思索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楚辞·九章·悲回风》

后来还亏得文琴替我竭力想法,找了原经手人,向周中堂讨主意。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5)又如:冥思苦想;想来想去(反复的多方思考);想度(考虑,衡量)(6)希望,想要那时他老人家正在用功,想中那名进士。

——《儿女英雄传》

(7)又如:想闻(想望,仰慕)(8)料想;猜想余读孔氏书,想见其本人。

——《史记·孔子世家论》

(9)又如:想料(料想)(10)想象想早励良规。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王充《论衡》

(11)好像,如同云想衣裳花容,春风指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12)怀念、回想想当年。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慰长想。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赤壁和泊秦淮原文及翻译注释


【《泊秦淮》原文】:

《泊秦淮》


杜牧& 〔唐代〕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翻译】: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泊秦淮》注释】:


  •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 烟:烟雾。


  • 泊:停泊。


  •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泊秦淮》赏析】: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创作背景】:


《泊秦淮》,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杜牧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表达主题】: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 明·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国已亡矣,时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骤闻,自然兴慨。


  •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写景命意俱妙,绝处怨体反言,与诸作异。


  •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周云:亡国之音,自不堪听,又当此景。


  •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为用事体。何仲德为熔意体。


  •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其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绝唱。


  •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后之咏秦淮者,更从何处措词?& 


  •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



以上就是关于景的由来,“想”字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景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