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的由来,醉翁亭记第一段由环滁皆山起笔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小编:bj03

醉翁亭的由来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醉翁亭记》初刻于宝宋斋石碑。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因原《醉翁亭记》石刻字小刻浅难以久传,由苏东坡改书大字重刻。

南宋至明代,醉翁亭周围又陆续修建了二贤堂、宝宋斋、意在亭、古梅亭、怡亭、览余台等九个亭台堂阁,形成一组建筑群。

明代,醉翁亭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

醉翁亭记第一段由环滁皆山起笔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

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

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1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开篇就说明滁州四面都是山,一方面交待了滁州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又给了读者的一个想象空间,环涂皆山,景色一定很美,那醉翁亭又在哪里呢

醉翁亭命名的由来是原句回答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古时候收成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雨水丰沛程度.杜甫有《春夜喜雨》一诗,也是赞雨而作.当时,数月无雨,百姓焦虑,天降甘霖,百姓欢呼,苏轼亦乐民之乐,作此记.表达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醉翁亭名字的由来用原文回答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的由来原文回答


醉翁亭,中国四大名亭之首,又被称为天下第一亭。位於现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的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中。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著名文人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欧阳修自号「醉翁」,醉翁亭之名由此而得。後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其中有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与琅琊山的清秀山水从此闻名於世。今存亭台为清代修筑。


以上就是关于醉翁亭的由来,醉翁亭记第一段由环滁皆山起笔写出景物什么特点的全部内容,以及醉翁亭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