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的由来,枣糕的由来

小编:bj03

糖的由来

1、糖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国古书上出现“饴”字是在汉代,“饴”是古人口中的一种糖。饴、饧在古代,主要指的是麦芽糖的制成品。相对而言,“饧”指稍硬一点的“饴”。植物种子发芽时一般会产生出糖化酵素,从而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不太容易结晶,但很容易制成胶装物质。

2、它是古人最早制作出的甜味剂。这种糖现在在国内各地都还比较常见。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在“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祭灶的习俗,冀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用麦芽糖是为了让灶王爷的嘴巴甜一点。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写了一部70万字的《糖史》,对于糖的来龙去脉以及在我国发展传播的源流都给予了很深入的探讨。

糖的由来,枣糕的由来糖的由来,枣糕的由来

枣糕的由来

枣糕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曾有宫廷第一糕点之美称,为“满汉全席”十大糕点之一。流传至今,据记载约有200余年的历史。

根据红枣味甘性温、健脾养胃、补充益气、养血安神之特效,加入鸡蛋、蜂蜜、白糖、白兰地等独特原料,秘制而成。

具有减肥、防止脱发、养颜、通便等特殊功效,是难得的四季养生佳品。红枣糕口味独特,枣香浓郁,口感细腻,回味绵甜。一经上市,旋既火爆。红枣糕是适合老人、青年、小孩的上等食品,对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

吃麻糖的来历

过小年吃麻糖,为的是糊住大家的嘴,过年期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

也有一种说法把灶神的嘴巴用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玉皇大帝,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冬瓜糖的来历

冬瓜糖又称冬瓜蜜饯早在明代以前就已出现,李时珍《本草纲目》即载冬瓜“可蜜为果” 。明末复清初长沙街头售卖的冬瓜糖多为附近农村以馅糖煮制,也有蜜渍而成的。因其清香嫩制脆,风味独特,民间常作为祭祀和馈赠珍品。

糖炒栗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南宋时候。

炒栗子的美味,体现在炒制过程中的热闹,糖炒栗子壳的油亮,散发出的甜香,剥开栗壳的热气腾腾,以及黄金栗肉入口的沙糯香甜,难怪古人还给糖炒栗子起了个别名叫作“灌香糖”,有诗云:

  “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音xiè),门前高喊灌香糖。”

  而生于南宋的诗人陆游,在晚年时吃到“灌香糖”,心头的滋味却充满苦涩和失意。在《夜食炒栗有感》里,陆游哀叹道:“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

小年为什么吃灶糖视频


吃灶糖


灶糖最开始是为了祭灶,除了希望灶神吃了甜食,能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介绍


按照传统习俗,每年小年都要祭灶神吃灶糖。灶糖属于麦芽糖的一种,麦芽糖又粘嘴又粘牙的甜食。古话说“二十三,灶糖粘,灶君老爷要上天”。据说灶糖最开始是为了祭灶,除了希望灶神吃了甜食,能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还有据说是为了粘住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灶糖的来历


传说,北宋时期的宰相吕蒙正小时候住在一座寺院内,寺内的长老,满腹经纶,且有一手做风味小吃的绝技——制作芝麻糖。吕蒙虽家中一贫如洗,但是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深得长老器重。因此,长老不仅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吟诗作赋,还常赏些芝麻糖让他母子品尝。公元976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这日,人们都在忙着送灶王爷上天。


吕蒙正见百姓用食物供奉灶王爷,而他没有东西可供奉灶王爷,便用寺院里的芝麻糖粘到灶王爷画上。待灶王爷返回天宫,大帝询问时,他欲说但张不开口,只是一味点头。玉皇大帝以为“灶火之神”连连称赞吕蒙正人品,于是就颁旨降福,赐官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果然居天下数百名举子之冠,考中状元。以后,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之日,百姓也纷纷效仿吕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灶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赐福。这样,世代沿袭,流传至今。


因为灶糖是用麦芽糖制作的,所以小朋友吃灶糖就要格外小心,过量食用会损坏孩子的牙齿,如果孩子感冒或有气管炎,则更应该少量食用。


如果不是自己制作的,那一定要购买有外包装的灶糖,避免细菌灰尘进入肠道刺激胃肠道黏膜。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以上就是关于糖的由来,枣糕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糖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