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的由来,京剧脸谱杨七郎的由来

小编:bj03

脸谱的由来

脸谱是由“代面”(即面具)演化而来,“代面”起到在战争中威吓敌人的作用,后被用到了舞台上。

在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年907年)乐舞节目里就有了“假面歌舞”。到了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随着戏曲发展,为了方便演员,就将油彩直接勾书在脸上,就成了脸谱。

当时,戏班以露天演出为主,为使离舞台较远的观众清楚地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勾上脸谱是有必要的。早期的脸谱只用黑、白、红三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后经几代戏曲艺术家的改造加 工创新,色彩愈来愈丰富,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京剧脸谱杨七郎的由来

杨七郎脸谱至俗,唱之“托兆”,打之“金沙滩”,均见其一笔虎露嘴岔之黑花脸。


普通勾七郎脸谱,黑脑门,红眉子,红鼻孔,红嘴岔,白颊黑章,笔但得势,必呈峥嵘,无论何宗何派,皆如是。


梆子《金沙滩》带“斩龙”,七郎归二花,砸木笼中,韩昌反归大黑。


七郎谱亦黑花格,一笔虎与京班同式。昆弋班演《撞幽州》,侯益隆饰七郎,不勾虎字。汉剧《李陵碑》亦然,汉谱至简,然存古型。唯梆子《李陵碑》老令公吃草碰碑后,始上七郎魂子,照例无词,故不开脸且挂“黑一字”,如《五丈原》“借寿”之庞统。


京剧勾七郎脸谱,格式各不同者,变自眉,变自两颊,变自鼻窝嘴岔,黑额白虎则千篇一律。其眉之变,不过套云卷色,其颊之变,不过增减纹理,其鼻窝嘴岔之变,不过展缩纵横而已。间有奇者,变眼窝别开新格,然均无甚意义。


老伶中勾画七郎脸谱,有勾骷髅格者:两眉摒红不用,垩其四周,中画人脸,作骷髅状,眉眼鼻三部位均水墨油黑,最下弯笔上翘作嘴型者,用油红,勾此笔时,须相当本来面部之眉举动处,盖眉动则红笔自动,红笔亦为口,如口嗡然也。此谱珍奇处在两眉,两眉画骷髅,故曰骷髅格。然须于《托兆》剧中用之,表示七郎已死,与“滑油大鬼”、“闹府煞神”之勾骷髅人头者同一焉。

中国京剧脸谱的来历


京剧脸谱的来历:


京剧脸谱起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的纹理与人物的年龄、生理、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


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臊得通红、病得焦黄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


脸谱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的依据来源。


如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尤为明显、突出。



扩展资料:


京剧脸谱分类:


1、三块瓦脸:


三块瓦脸是在前面整脸的基础上,将眼睛,鼻子,眉毛进一步的扩张成为画片,再用线条勾画出两块眉毛,一块鼻窝,所以才称为三块瓦脸,同时也可以叫做三块窝脸。

2、十字门脸:


十字门脸是由三块瓦脸发展而来的,主要特点是将原本的三色缩减成为了一种色条,然后从月亮门一直勾到鼻头以下的位置,色条的不同颜色便代表着出演角色的不同性格。


眼窝会和主色条构成一个十字形状,十字门脸也正是因此而得名。在这其中还会分为老十字门和花十字门。

3、六分脸:六分脸这主要特点就是从脑门开始,主色调收缩成为一个色条,将眉毛的形状夸张化,白眉型会占据40%的面积,主色调则占60%的面积,这便是六分脸的名字由来,这种脸也可以成为老脸。



脸谱的来历简单介绍


1、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

2、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

3、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4、几乎所有的人类族群,在其部落时代都曾经有过图腾崇拜。中国先民们把他们崇拜的某种物品或者概念描绘出来,并对其进行一定仪式的祭拜。

5、《后汉书·臧洪传》:“坐列巫史,禜祷群神。”祭祀仪式时,负责祭祀的巫觋们要戴上一定的面具。

6、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就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据考证是古蜀国举行祭祀时的用品。又如“傩礼”,这是自先秦时代就有的一种迎神以驱逐疫鬼的。

以上就是关于脸谱的由来,京剧脸谱杨七郎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脸谱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