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谁,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

小编:bj03

孔子是谁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至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

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

复的是《周礼》,为君主服务

孔子的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为什么现在还要提倡

这位朋友,你好,关于你提出的“孔子的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为什么现在还要提倡,而且是为奴隶制郡主服务的思想”这一句话就是各类书中按照马克思教条主义对孔子的解读,现在关于孔子的不论从哲学还是思想上去研究,其现实意义是解决西方二元论在当今世界发展的瓶颈。

看看社会的现象,道德、德性难存,我们的价值观是偏向于西方的,对个人对家庭,乃至于对大自然都是一种竭泽而渔的行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求诸近些年的思想是不足以得到答案的。

孔子的时代,百家并作,同时在西方也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样的人物,这个时代称之为“轴心时代”,我们现在反本溯源就是从孔子等诸子圣人的思想中攫取适应时代新的发展要求。

关于资料你可以搜索《中国儒学史》,看一下长达60+页的序言,你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孔子被称为素王,是什么意思素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而有些人总是说孔子是统治阶级的吹打手,之所以被历朝历代尊崇,是因为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是轻民、媚权的学说。

其实恰恰相反,孔子是追求推崇:民为重,国富民强;仁爱、平等、公正;爱民、惜民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而且他身体力行地做广大民众利益代表的践行者。

孔子仕途不得志,也就是因为他的很多主张,损害了当时王公贵族们的利益,触动、打破了他们的一些垄断特权的结果。

通过下面的孔子言行,就能完全体会到这些。@孔子故里文泰日记

子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感叹乱世之中民众的疾苦,建议各国国君要以仁道治国,就是执政者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要做的社会工作,要充满敬畏之心来办事,对百姓要有公信力,不欺、愚百姓。爱护民众,节约物力、财力和人力,不奢侈浪费。让百姓服劳役也应该在农闲之时。@孔子故里文泰日记

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说,要让老百姓尊敬你,你首先要敬重老百姓,在老百姓面前很端庄、正直,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老百姓很慈善、友爱,他们才会忠于你;对百姓做得好的地方,要进行鼓励、表彰、宣扬,他们不会做的地方,要带动、教授他们如何去做好。

《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听到哭声,感到很悲切,让弟子子路前去询问事由。

子路上前关切地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有连着几件伤心事似的。”

那妇人抽泣着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葬身老虎口中!”

孔子疑惑沉重地走过来追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孔子慢慢地回到车上,严肃而沉痛地对弟子们讲:“你们年轻人一定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礼记·哀公问政》中有“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孔子强调要有“仁爱”之德,把爱护他人看得最重要。@孔子故里文泰日记

《论语·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前去卫国,冉有为他驾车。来到城区,孔子感叹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想了想问老师:“既然人口已经这么多了,应该做什么好呢?”

孔子笑着说:“那就应该使百姓富起来呀。”冉有又追问:“百姓富起来以后,下一步应该再做什么更妥当?”孔子坚定回复道:“使百姓接受教育。”

孔子不仅是位思想家、理想家,更是一位实干家!既然这样说了,他也就努力去这样做。@孔子故里文泰日记

孔子首开创办私学,他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广招学生。凡来学习者,一律平等,一视同仁

无论你是谁,是来自鲁国还是其他国家,是出身贫寒还是贵族豪门,一律接收,平等相待。在孔子的众多学生里面,各种身份的人都有。

用子贡的话说就是“来者不拒,去者不止”。

也就在孔子说三十而立之时,他在我们家乡曲阜的阙里开办了一所学堂。

这打破官学局限性。开创了私学这种广泛教育的方式,教育的途径更开阔了,这种形式后来被演变成私塾,在中国盛行了两千多年历史。

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相当于在黑夜里,举起了一盏温暖、光明的灯,它一直照亮了中国文化和华夏民族文明的进程。

在春秋时期之前,“学在官府”,教育资源全部被贵族们垄断了,平民子弟没有资格进入官办学校学习,享受不到高质量的教育,要想变得有学问,要想进入国家和社会管理体系,那都是贵族豪门弟子的事情。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让他的学堂爆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孔子的学堂毕业生就有三千多人,其中就有号称“七十二贤”的优秀达人。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是谁,材料二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的全部内容,以及孔子是谁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综合百科